农创精华丨实战解读
“做农业光有情怀不行,但没有情怀真的坚持不下去”
初见梅一客两位创始人张雪莲和陈思霞时,她们如是对不白说。
张雪莲和陈思霞都是广东梅州兴宁人,
各自因不同原因先后返乡,
又因共同热爱农村生活,
想将儿时生活场景尽力还原,
并带到大城市,传承给下一代而走到一起。
▲ 不白与梅一客创始人张雪莲(右)和陈思霞(左)
在张雪莲记忆中,家乡源清村每到秋收时,
满村一片金黄,分外美丽。
但自2010年起,
因外出打工、教育迁移等各种因素,
使得昔日美景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
田地荒芜、村落空心化、老龄化、留守儿童
张雪莲从未如此直观的感受到村子在“死亡”。
慢慢的她开始意识到,
如果没有人回来,坚守这一片土地,
未来可能再也没有“乡村”了。
于是她带着一个师兄,一个师弟,
返乡农创了。
张雪莲还记得刚回乡做农业时,亲人在背地里嘲笑:
“现在就胜胜洋洋(按客家话大意是:高高兴兴),以后有得哭的时候呢。”
这让张雪莲在不服气之余也暗下决心:
“一定要干出一番天地来,
让嘲笑我的人后悔。”
但等待着她的却是接二连三的挫折。
为了还原儿时风光,
张雪莲将农场基地选在源清村,
却因此遭遇
开荒难、运输难、管理难问题。
源清村属典型梯田结构,田地抛荒,开荒只能靠人工,这导致开荒成本巨大;
属于内山村落,交通不便,农资运不进去田里,瓜果运不出来大路;
日常除草管理只能靠人工,但田埂上的杂草天天除都除不完;
创业第一年开荒近100亩田,
投入50多万元,
最终亏本近30万元。
第二年因地制宜全部种植朝天椒,
渐渐地有媒体闻风找到张雪莲,并专题报道她的返乡经历,
梅州人开始知道兴宁有个辣椒妹。
但通过媒介报道,刚刚回笼部分资金,
张雪莲却又遭遇合伙人退出。
“他们走了,里里外外就我一个人撑着,
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
那个时候,我也真的也想要放弃,但是我不甘心两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幸运的是,2015年张雪莲遇到了陈思霞。
当时陈思霞为了回家照顾生病的妈妈,
放弃了城里的工作,
回来之后,
为了孩子不再是留守儿童,
决定留下来兴宁发展。
两个人一拍即合,
成立了品鲜公司,
组建团队,
从生产到销售,
从运输到传播,
都有专门的人来负责。
陈思霞对不白说,
她觉得很奇怪,
兴宁传统的农业企业,通过批发渠道将好产品带出去。
但本地人却不知道自家有这些好东西,
于是他们反其道而行,
在兴宁市开设健康食材体验店,
让本地人吃到本地好物。
通过做好本地市场,
不仅将农产品卖出去了,
更是通过线上渠道,
把兴宁市其他优质农产品带向珠三角。
2016年年底的广州花市上,
她们团队还创下了三天零售4万斤沙田柚的好成绩!
现在这两个客家女人,成立梅一客品牌,
在兴宁建立3家农场基地,2家线下健康食材体验馆,1家农产品餐馆,
并且即将完成自建线上商城。
但是即便是这样,她们仍常常感觉到一股无力感,
张雪梅常常说:“做农业不能没有情怀,没有情怀真的坚持不下去,但只凭情怀真的举步维艰。”
为了不再为情怀买单,她们积极走出去向更多农友学习,
而不白与她们也是结识于不白于梅州领头雁讲学中。
今年9月初,她们特地赶赴厦门,
在不白农创社展开为期两天的学习,
并请不白为她们诊断目前梅一客发展困境。
他们谈及自身的业务形态,从产到销,一体化全包圆。
但以梅一客现有的资金、团队、品牌影响力,
走这条产销一体的道路,走得非常艰辛。
不白在为其诊断过程中首先提出的疑问是:
“你们销售形态如此多样,既有线上销售渠道,又是配送,还有食材店、餐馆,这些销售渠道是为了农场服务的?还是农场为了这些销售渠道服务的呢?”
实际上在业务层面战线拉得太宽,太广,
可能是梅一客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
在梅一客两位创始人赴厦门学习期间,
不白特地花了两天时间为她们做了深度的剖析,
包括业务层面的聚焦问题、品牌定位、slogan、以及业务方向推广策略。
她们从厦门回到梅州后,
也积极的按照不白,为他们做的梳理和规划,尝试业务聚焦,
希望通过业务层面的聚焦,
让梅一客走出兴宁,走出梅州,走向全国!
最后,不白也将在农创研习社的《不白说农创》栏目,
对此再做进一步的思考和解析。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加入农创社,我们一起探讨,一块成长。
每期一图|我在阳澄湖
不白摄于苏州,2017.9
转载请注明:农贸易家 » 【农说吕不白 第189期】梅州深山濒死小村,仅靠这两个客家女人返乡农创就能重新激活?
高品质食材供应,为您而挑剔!
另有滋补养生、服装鞋袜、护肤/化妆品、生活用品等国内外大品牌·限时/限量特惠秒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