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易家】专注优质农特产品供应,汇聚各地优质产地资源,热销/爆款/应季农特产品源产地直发, 客服微信:nongteyp

零售业总体不佳 便利店业态火爆

行业资讯 农行天下 978℃ 0评论
产品更新快,下单/咨询微信:nongteyp

随着消费者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活方式包括购物方式均发生变化,对“购物便利”的需求急剧上升。在零售行业总体表现不佳的情况下,便利店业态作为现代零售主力业态之一,近年来开店数量及销售规模双双快速增长,行业发展趋势向好。在此背景下,永辉、家乐福等传统零售巨头以及京东等电商企业纷纷加码便利店业态。需要警惕的是,因各项运营费用及成本持续上涨,产品结构不够合理,便利店行业已出现“不愁收入愁利润”的现象。

景气高涨

商务部发布的《中国便利店指数景气报告》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便利店总体景气指数为72.2,高出荣枯线22.2,从业者对便利店的发展趋势持较为乐观的态度。其中,行业景气指数为81.1,高出荣枯线33.1;门店景气指数为66.3,高出荣枯线16.3。显示出行业管理者对便利店行业持续发展持有较高信心,而基层门店经营者对于其门店发展持谨慎乐观态度。

一般而言,便利店经营面积在200平方米以内,经营品种在1000至4000种左右,以速成食品、日用百货为主,具备即时消费、小容量、应急性等特点。其中,24小时便利店方便了上班族和熬夜一族的消费需求。

从目前情况看,国内便利店品牌已超过260个,2015年便利店数量为9.1万家,2016年同比增长9%至9.8万家;便利店行业的销售额则从2015年的1181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1334亿元,涨幅高达13%。门店数量与销售规模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6年中国连锁百强”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百强企业销售规模同比增长3.5%,为有统计以来最低的一年,而便利店销售增幅高达16.7%。从开店情况来看,2016年百强企业门店总数增长近6400家,其中门店数量净增长过百的企业15家,主要是便利店和专业店,门店净增长6900余家。

招商证券指出,当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时,属于便利店业态的导入期;当人均GDP达5000美元时,便利店进入快速成长期;当人均GDP达1万美元时,行业将出现激烈竞争局面。2011年,中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便利店数量迅速增长,便利店零售额占比增长;2016年,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便利店行业迎来激烈竞争时期。

除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淡化价格敏感度外,《2017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规模预测》指出,消费升级、人口结构变迁,加速催生“便利”需求,收入增加提升品质需求。90后消费群体崛起、全面二胎放开后,年轻群体生活节奏加快,叠加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催生了“宅、懒、馋、急、忙、老”等需求。而便利店贴近消费者,顺应消费新趋势。

从开店的商家角度看,便利店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开店、管理和运行已形成一套独立的体系。投资开设这种店,运作管理、装修设计等均不需要自己费力。同时,盈利情况较为稳定。”有便利店商家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区域不均衡

中国便利店行业发展了近20年,依然没有形成一家全国性的品牌。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国内便利店品牌超过了260个,除石油系便利店品牌外,大多数便利店都属于区域集中型企业。

目前,国内便利店主要分布于长三角、珠三角、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内地的省会城市。便利店品牌主要包括罗森、7-11、全家等外资品牌,以及美宜佳、唐久等本土品牌。外资品牌便利店龙头主要布局于京津、长三角、珠三角和部分重点城市。内资便利店主要在各自省份、区域内布点,如美宜佳主要在广东省,红旗连锁(002697)主要在四川省等。

商务部报告显示,从全国范围看,中西部城市的便利店发展势头迅猛,全国便利店总体规模高速增长,竞争进一步加剧。在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排名中,深圳排名第1,总分为89分,太原市和长沙市分列2、3位;上海市和北京市总分为82分和81分,仅排在第7和第8位。此外,深圳、太原、长沙、东莞、厦门、郑州、上海、北京、广州、乌鲁木齐综合指数排名位列前十。

值得注意的是,深处内陆的太原市击败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排在第二位,主要依靠本土品牌的充分发展。对太原市民而言,最熟悉的便利店并非7-11、全家等品牌,而是山西省的本土品牌唐久便利和金虎便利。数据显示,2016年,唐久便利的销售额达到39.06亿元,门店总数达1420家;金虎便利的销售额达到11.32亿元,门店总数为943家。2016年太原市便利店的饱和度排名排在全国第4位,达到每2801人便拥有一家便利店。

排名第四位的东莞则是中国最大的本土便利店连锁品牌美宜佳的大本营。截至5月26日,美宜佳开出第10000家加盟店。开业20年间,美宜佳已成为珠三角地区“便利店”的代名词。美宜佳提出要做“更具本土思维的便利店”,与7-11等品牌便利店聚集在闹市区、写字楼不同,美宜佳更多地选择居民区、工业区甚至城乡接合部等租金低廉的地方开店。

另一家“便利店大户”喜洋洋诞生地也在东莞。据东莞市零售行业协会有关人士介绍,便利店之所以在东莞受到欢迎,与其城市结构有关。东莞城镇分布较为分散,散落各区域的便利店可以有效满足市民的消费需求。

24小时便利店曾经是典型的“南方”生活方式,而便利店品牌的快速开疆拓土,让这一业态迅速向北推进。2016年,便利店增长率最高的城市是哈尔滨,高达33.3%;北京的便利店增速达到23.5%,成为便利店发展的明星区域。

成本费用提升

2017年第一季度,便利店行业管理者对于整个行业销售增长、自身企业销售额增长、门店增长、从业人数、主营业务利润以及营商环境等均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其中,自身企业销售额增长信心指数为94.7,高出枯荣线44.7,在各分项指标中表现最好。

尽管对销售额增长有信心,但对企业自身的总体费用和主营业务成本方面,行业管理者表现出较大担忧。其中,总体费用指数仅为19.1,低于枯荣线31.9,与收入端的信心高涨反差明显。

业内专家指出,便利店的商品平均价格通常比超市高15%、毛利率多在20%-30%,但净利率很难超过5%。王府井(600859)持有北京7-11的25%股权。财报显示,自2008年首次盈利以来,北京7-11营收连年增长;不过,净利润连年徘徊在百万元左右,2016年净利润仅为207万元。

便利店行业整体销售额明显增加,但日均销售额仅增长4%。这意味着便利店的销售增长更多来自门店数的增多,而非门店销售的增长。缓慢增长的单店营收和快速增长的费用,导致过低的净利润水平。这也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基层门店经营者对其门店的发展远不如对行业发展更乐观。

对于便利店行业“不愁收入愁利润”的情况,商务部指出,目前经济形势面临下行压力,零售市场盈利困难加大,而房租以及各项运营费用持续上涨,便利店行业面临着较高的运营压力;便利店行业目前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出现一些靠粗放型扩张圈地开张的门店,经营业绩差、效率低下等问题将逐渐显现。便利店管理者须主动进行调整,减少成本支出,缓解经营压力。

对便利店而言,无论是单店收入还是利润水平,都与产品结构息息相关。根据招商证券研报,日本便利店生鲜及半加工食品销售占比为30%-40%,2017财年日本7-11快餐占销售额比例为30%,罗森为25%;而在中国样本企业中,接近一半(45%)的便利店生鲜及半加工食品销售额占比不到10%。中国便利店生鲜及半加工食品销售额占比平均值为15%。

鲜食是便利店差异于传统超市的核心品类,也是日资便利店与内资便利店竞争的利器。不过,要经营好鲜食并不容易。赢商网创始人、零售专家吴传鲲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鲜食对于供应链的要求非常高,传统便利店做鲜食要考虑存放时间、售卖数量、消耗量和品类管理,背后需要一整套成熟的供应链系统。

零售业总体不佳 便利店业态火爆

随着消费者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活方式包括购物方式均发生变化,对“购物便利”的需求急剧上升。在零售行业总体表现不佳的情况下,便利店业态作为现代零售主力业态之一,近年来开店数量及销售规模双双快速增长,行业发展趋势向好。在此背景下,永辉、家乐福等传统零售巨头以及京东等电商企业纷纷加码便利店业态。需要警惕的是,因各项运营费用及成本持续上涨,产品结构不够合理,便利店行业已出现“不愁收入愁利润”的现象。

景气高涨

商务部发布的《中国便利店指数景气报告》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便利店总体景气指数为72.2,高出荣枯线22.2,从业者对便利店的发展趋势持较为乐观的态度。其中,行业景气指数为81.1,高出荣枯线33.1;门店景气指数为66.3,高出荣枯线16.3。显示出行业管理者对便利店行业持续发展持有较高信心,而基层门店经营者对于其门店发展持谨慎乐观态度。

一般而言,便利店经营面积在200平方米以内,经营品种在1000至4000种左右,以速成食品、日用百货为主,具备即时消费、小容量、应急性等特点。其中,24小时便利店方便了上班族和熬夜一族的消费需求。

从目前情况看,国内便利店品牌已超过260个,2015年便利店数量为9.1万家,2016年同比增长9%至9.8万家;便利店行业的销售额则从2015年的1181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1334亿元,涨幅高达13%。门店数量与销售规模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6年中国连锁百强”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百强企业销售规模同比增长3.5%,为有统计以来最低的一年,而便利店销售增幅高达16.7%。从开店情况来看,2016年百强企业门店总数增长近6400家,其中门店数量净增长过百的企业15家,主要是便利店和专业店,门店净增长6900余家。

招商证券指出,当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时,属于便利店业态的导入期;当人均GDP达5000美元时,便利店进入快速成长期;当人均GDP达1万美元时,行业将出现激烈竞争局面。2011年,中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便利店数量迅速增长,便利店零售额占比增长;2016年,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便利店行业迎来激烈竞争时期。

除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淡化价格敏感度外,《2017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规模预测》指出,消费升级、人口结构变迁,加速催生“便利”需求,收入增加提升品质需求。90后消费群体崛起、全面二胎放开后,年轻群体生活节奏加快,叠加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催生了“宅、懒、馋、急、忙、老”等需求。而便利店贴近消费者,顺应消费新趋势。

从开店的商家角度看,便利店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开店、管理和运行已形成一套独立的体系。投资开设这种店,运作管理、装修设计等均不需要自己费力。同时,盈利情况较为稳定。”有便利店商家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区域不均衡

中国便利店行业发展了近20年,依然没有形成一家全国性的品牌。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国内便利店品牌超过了260个,除石油系便利店品牌外,大多数便利店都属于区域集中型企业。

目前,国内便利店主要分布于长三角、珠三角、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内地的省会城市。便利店品牌主要包括罗森、7-11、全家等外资品牌,以及美宜佳、唐久等本土品牌。外资品牌便利店龙头主要布局于京津、长三角、珠三角和部分重点城市。内资便利店主要在各自省份、区域内布点,如美宜佳主要在广东省,红旗连锁(002697)主要在四川省等。

商务部报告显示,从全国范围看,中西部城市的便利店发展势头迅猛,全国便利店总体规模高速增长,竞争进一步加剧。在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排名中,深圳排名第1,总分为89分,太原市和长沙市分列2、3位;上海市和北京市总分为82分和81分,仅排在第7和第8位。此外,深圳、太原、长沙、东莞、厦门、郑州、上海、北京、广州、乌鲁木齐综合指数排名位列前十。

值得注意的是,深处内陆的太原市击败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排在第二位,主要依靠本土品牌的充分发展。对太原市民而言,最熟悉的便利店并非7-11、全家等品牌,而是山西省的本土品牌唐久便利和金虎便利。数据显示,2016年,唐久便利的销售额达到39.06亿元,门店总数达1420家;金虎便利的销售额达到11.32亿元,门店总数为943家。2016年太原市便利店的饱和度排名排在全国第4位,达到每2801人便拥有一家便利店。

排名第四位的东莞则是中国最大的本土便利店连锁品牌美宜佳的大本营。截至5月26日,美宜佳开出第10000家加盟店。开业20年间,美宜佳已成为珠三角地区“便利店”的代名词。美宜佳提出要做“更具本土思维的便利店”,与7-11等品牌便利店聚集在闹市区、写字楼不同,美宜佳更多地选择居民区、工业区甚至城乡接合部等租金低廉的地方开店。

另一家“便利店大户”喜洋洋诞生地也在东莞。据东莞市零售行业协会有关人士介绍,便利店之所以在东莞受到欢迎,与其城市结构有关。东莞城镇分布较为分散,散落各区域的便利店可以有效满足市民的消费需求。

24小时便利店曾经是典型的“南方”生活方式,而便利店品牌的快速开疆拓土,让这一业态迅速向北推进。2016年,便利店增长率最高的城市是哈尔滨,高达33.3%;北京的便利店增速达到23.5%,成为便利店发展的明星区域。

成本费用提升

2017年第一季度,便利店行业管理者对于整个行业销售增长、自身企业销售额增长、门店增长、从业人数、主营业务利润以及营商环境等均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其中,自身企业销售额增长信心指数为94.7,高出枯荣线44.7,在各分项指标中表现最好。

尽管对销售额增长有信心,但对企业自身的总体费用和主营业务成本方面,行业管理者表现出较大担忧。其中,总体费用指数仅为19.1,低于枯荣线31.9,与收入端的信心高涨反差明显。

业内专家指出,便利店的商品平均价格通常比超市高15%、毛利率多在20%-30%,但净利率很难超过5%。王府井(600859)持有北京7-11的25%股权。财报显示,自2008年首次盈利以来,北京7-11营收连年增长;不过,净利润连年徘徊在百万元左右,2016年净利润仅为207万元。

便利店行业整体销售额明显增加,但日均销售额仅增长4%。这意味着便利店的销售增长更多来自门店数的增多,而非门店销售的增长。缓慢增长的单店营收和快速增长的费用,导致过低的净利润水平。这也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基层门店经营者对其门店的发展远不如对行业发展更乐观。

对于便利店行业“不愁收入愁利润”的情况,商务部指出,目前经济形势面临下行压力,零售市场盈利困难加大,而房租以及各项运营费用持续上涨,便利店行业面临着较高的运营压力;便利店行业目前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出现一些靠粗放型扩张圈地开张的门店,经营业绩差、效率低下等问题将逐渐显现。便利店管理者须主动进行调整,减少成本支出,缓解经营压力。

对便利店而言,无论是单店收入还是利润水平,都与产品结构息息相关。根据招商证券研报,日本便利店生鲜及半加工食品销售占比为30%-40%,2017财年日本7-11快餐占销售额比例为30%,罗森为25%;而在中国样本企业中,接近一半(45%)的便利店生鲜及半加工食品销售额占比不到10%。中国便利店生鲜及半加工食品销售额占比平均值为15%。

鲜食是便利店差异于传统超市的核心品类,也是日资便利店与内资便利店竞争的利器。不过,要经营好鲜食并不容易。赢商网创始人、零售专家吴传鲲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鲜食对于供应链的要求非常高,传统便利店做鲜食要考虑存放时间、售卖数量、消耗量和品类管理,背后需要一整套成熟的供应链系统。

社区零售市场竞争加剧

便利店业态红火,吸引商超、电商巨头纷纷入局。王府井联合爱便利两个月时间开出百余家便利店,京东计划未来5年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京东便利店。7-11、全家等老牌便利店企业不甘落后,纷纷发布计划,加快开店节奏,市场竞争不断加剧。

加速开店

作为国内首家上市的便利店连锁企业,地处四川的红旗连锁2016年新开了538家门店。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门店2704家。湖北零售巨头中百集团2016年推出中百罗森便利店,拥有便利店罗森的品牌使用权。截至今年3月31日,中百罗森便利店已达86家。中百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中百罗森店将达到200家,到2018年底达到500家,目前每个月开店20多家。

在便利店品牌“群雄乱战”的北京地区,王府井作为本土企业积极加入竞争。3月30日,公司与爱便利、美邻优品达成合作,在北京地区共同开发“社区便利店”项目。截至6月份,通过直营和“翻牌”改造夫妻店,王府井爱便利开出门店100余家。在南方地区,6月18日,永辉生活(会员店)首家24小时店开业,首站选址永辉超市大本营福州。6月底前还将在福州开设两家永辉生活。

外资零售巨头同样紧锣密鼓加码便利店业务。2014年11月,家乐福在上海打造第一家“Easy家乐福”。6月28日,家乐福首家跨区域Easy便利店在无锡落户,成为家乐福便利店业务走出上海、迈向全国的第一站。

同时,电商巨头开始拓展线下便利店版图。阿里巴巴与拥有4800家线下门店资源的百联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重点拓展便利店业态。京东今年4月宣布,未来5年将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京东便利店,其中一半在农村地区。6月20日,河北省任丘市辛安庄京东便利店开业。

竞争激烈

便利店品牌也在跑马圈地。罗森计划从目前的约千店规模至2020年扩展到3000家,到2025年达1万家店;7-11计划在主要城市每年新开门店30到40家。

业内人士指出,便利店如此吸引零售类企业的关注,主要原因在于,线上流量红利已经达到峰值,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用户的争夺开始往线下转移;同时,大型店面的成本过高,便利店拥有“小”的特点,经营模式更加灵活。因此,诸多零售企业选择便利店业态作为新模式、新技术的试验场。

除了品牌之争,便利店还要与社区超市、夫妻店等短兵相接。随着开店数量的增加,社区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资料显示,社区超市一般指便利超市,经营面积小于1000平方米,以销售高频食品、烟酒、日用百货等商品和便民服务为主,辐射半径多在300-500米。

消费者日常接触更多的是传统的“小门脸儿”夫妻店。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夫妻店约为650万家。专家表示,夫妻店分布广泛,具备很多大品牌难以深入的地区优势,但在供应链效率和系统建设方面存在不足。

与便利店一样,社区超市扩张趋势明显。6月14日,华联综超宣布,将转让北京华联精品超市有限公司,转而布局社区生活超市。新华都则推出了“邻聚”社区生活超市,提升服务社区功能。

专家表示,从吸引客流的角度看,社区生活超市与便利店存在竞争;从品类和定位看,二者存在互补。夫妻店的低成本和地区优势,吸引品牌连锁店考虑将其收编。京东和王府井正是看准这一点,通过收编夫妻店下沉渠道,快速拓展门店数量。

公司点评

 红旗连锁

  打造社区O2O平台

红旗连锁为成都社区便利店连锁龙头企业。依托线下密集的网点,红旗连锁开展彩票、代售、水电费代收等60多项便民增值业务。2016年,增值业务收入为58.2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9%。未来公司将融入更多服务,打造社区O2O平台。

红旗连锁还发起设立民营银行进军金融领域,将与零售主业产生协同,重点面向个人消费者、中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客户,将为公司提供多元化收益。

红旗连锁预计,今年上半年盈利8224万元至1.0727亿元,增长范围-19.5%至5%。

广发证券指出,截至2016年底,红旗连锁经营门店达2704家;2017年,公司将放缓开店节奏,转向对现有门店进行调整,包括商品结构调整、门店翻新等,提升单店产出。(董添)

  中百集团

  布局小型新业态提速

中百集团是湖北零售巨头,截至今年3月底,营业网点达1033家。其中,仓储店182家,中百便民超市822家,百货11家,电器专卖店18家。

公司布局小型新业态明显提速,新开邻里生鲜店6家,中百罗森便利店36家。预计2017年开店150家,年底将达到200家。

海通证券指出,中百集团2017年将迎来高弹性的业绩增长并具备持续性。公司新业态从大到小,贴近社区,聚焦便利店、社区生鲜店拓展。同时,深耕生鲜经营,借鉴永辉打造生鲜核心竞争力,精简SKU严选品质商品提升周转。供应链和后台方面,公司推进买手制和渠道扁平化,扩大联合采购规模,培育自有品牌,提升商品经营能力,发挥中央大厨房优势,强化物流升级与O2O后台支撑。

王府井

  强化商品资源建设

王府井现有业态以购物中心、奥特莱斯以及百货为主。为进一步拓展超市业态,公司与爱便利和美邻优品签署合资协议,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发展便利店业态。截至今年6月份,王府井爱便利已开门店100余家。

同时,公司持续加码奥特莱斯业态,积极进行多业态布局,通过“新店+收购店”加速全国门店扩张,规模优势逐渐凸显。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王府井门店覆盖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和华东六大区域,经营总建筑面积222.6万平方米。2016年,公司新开7家门店,开始增厚公司业绩。

广发证券指出,在全国布局门店的基础上,王府井强化重点商品资源建设,提升经营能力;同时,完善新型服务终端体系,加快全渠道建设,提升客户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门店盈利能力。

来源:中国证券报

转载请注明:农贸易家 » 零售业总体不佳 便利店业态火爆

高品质食材供应,不负自然不负卿代理下单
喜欢 (0)or分享 (0)

产品更新快,下单/咨询微信:nongteyp

高品质农特食材供应,为您而挑剔!

招代理,有意代销/想做副业的请私聊!

涵盖精品水果、健康早餐小吃、零食糕点、减肥食材、奶制品、豆制品、饮品茶酒、海鲜粮油、蔬菜菌类、肉类薯类、滋补养生品、服装鞋袜、护肤/美妆品、生活用品等高品质食材➕国内外大品牌·限时/限量秒杀品,手慢无!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