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农村电商面临的问题有很多,但人才短缺绝对是重要的一条,也是不论什么地域都面临的共性问题。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不仅仅表现为培训出一批人来从业,现实既需要人才更需要人物。长期以来的三农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带头人始终是一个村、一个农业经营团队发展的核心问题。
如果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不能说是一个伟大的时代;那么,一个没有人物的农村电商,不能说是一个成功的新经济!这就像一个好的足球队怎么能没有球星?万马奔腾之际,更需要有人敢于横刀立马!
江山代有才人出。然而,农村电商走到今天,我们却面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的尴尬。时至今日,一些媒体宣传的依然是2010年前后出现的一批农村电商创业老典型,无论是被阿里巴巴选为上市敲钟者的青川王淑娟、山西王小帮也好,还是获得过“百佳网商”的杜千里、网上卖红铁观音的王思仪、睢宁东风村的电商“三剑客”也好,他们已经出道多年,完全不能算作新人;即使伴随农村电商“丽水现象”而声名远播的潘东明、王军龙等人,也已经被宣传好几年了,这一切都预示着今天的农村电商亟待发掘新人。
看到这样的现实,再对照农村电商的现状,不得不让人感叹,如果还不能横下一条心来,努力培养长在自己泥土上的“好苗子”,那种只顾“移栽大树”的浮躁做法,不仅效果有限,更重要的是容易水土不服。对于更多的县而言,农村电商最重要的任务是“播种”和“呵护小苗”。必须把人才的重要战略地位再提升一些,所有问题关键在人。
然而,心思电要放在人才上,功夫却要下在生态上。引人、育人关键就在拼生态。必须实施“梧桐工程”,让良禽可以择木而栖。将人引回来,可以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有的像谈恋爱那样浪漫一些;要让人才落脚下来,一定是非常现实的“婚后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那一样少了都不行,但问题往往就出在这里。一些县招人时承诺满满,回来后什么都不兑现,强烈的落差很容易导致人才的流失,更破坏了政府的公信力,导致后面的电商发展举措难以落地。一些地方的电商生态十分脆弱,网不通,网不快,快递太慢还死贵,没有供应链,美工摄影、专业客服、数据分析等电商服务压根没有,一个初创型的电商如何具备“三头六臂”成为“全能冠军”?这一切都电商“生态”不完善造成的,必须抓紧时间进行恶补。
电商发展是很快的,从业人员的分化也是很快的。从初期坐在一个教室接受相同的电商培训到后来差距越来越大,于是呈现出齐头并进到“金字塔”式的人才分布,最大量最基础的是电商从业的“人手”,有些某种程度上就是电商技工,做着电商某个环节的具体工作;但有的迅速成长为能带领团队创业的“人才”,有比较宽阔的眼界,也有良好的管理能力,有某一个领域比较专业;到最后还会进一步分化出影响一方发展的“人物”来,能示范引领一个区域的电商发展。当然,“人物”的诞生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有时也显得“可遇而不可求”。在评价陇南电商扶贫的时候我就委婉地表示,在一批成长起来的电商草根人才中,进一步培养出几个区域电商人物来,显得很迫切。
在此情况下,就需要政府,也需要平台,当然也需要电商创业者本身来共同努力。政府应当对发展强劲的电商人才进行供给侧的个性服务,为他们快马加鞭发展提供进一步的支持,实现扶持一个,带动一方。平台应该把培养草根作为一项战略举措,就像当年培养“百佳网商”“淘品牌”一样,拿出应有的资源,给一些优惠的条件,择优扶持,这将关乎平台农村电商战略在农村实施的效果和未来。
现在全国农村电商站点已经有三四十万个,好几十万农村青年随之返乡,应该对这一群体好好珍惜,根据业务发展情况,适当进行分类培养扶持,能做站点的继续做站点,能做相关服务的调整去做相关服务,能做管理的还可以录用进入管理队伍,能开展农产品上行等创业项目的还可以综合孵化,甚至一些平台的县域中心也可以交给他们去运营,真正让这一批返乡的青年人尽其才。他们中间,可能会出现新时期的农村电商“王小帮”“杜千里”“赵海伶”式的人物,也最终决定一个平台在当地的真实影响力。
我在想,随着农村电商进入第四个年头,面上的拓展步入后期,前边“跑马圈地”式的市场布局之后,一定要走上依靠内涵和效率来竞争的农村电商新阶段,而这一竞争的关键可能就是对人才的争夺,这是广大农村电商创业者的机遇,也是众多农村电商平台的挑战。
(作者:魏延安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魏延安”)
转载请注明:农贸易家 » 魏延安:农村电商走到今天,亟待需要培养更多草根英雄
高品质农特食材供应,为您而挑剔!
另有滋补养生、服装鞋袜、护肤/化妆品、生活用品等国内外大品牌·限时/限量特惠秒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