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联播》报道砀山县“电商扶贫”新路子】—–身残志坚电商李娟
31岁的李娟患有疾病,全身只有脖子以上的部位可以动,坚强的她用嘴“握”笔做起微商,在政府和志愿者的帮助下利用微信销售水果近五万公斤。电商为农民致富开辟了新的空间,截至目前,砀山县网上销售农产品总额达31.6亿元,成功带动7千多人脱贫致富。
【安徽日报记者来我县采访电商女孩李娟】
5月3号,安徽日报社政治新闻中心主任记者张岳,到砀山县唐寨镇魏庄村,采访电商女孩李娟身残志坚,发展电商的感人故事。
【砀山七千贫困户网上卖“农货”——“电商扶贫”带动户均年增收八千余元】
“砀山酥梨数量不多了,即将售罄。 ”4月22日晚上9点,砀山县唐寨镇瘫痪女孩李娟用嘴叼着笔在朋友圈写下这行信息。这个28岁的坚强女孩靠着一条网线,将家乡8万余斤酥梨卖到全国,帮助家庭成功脱了贫。在砀山,有7300多个贫困户像李娟一样,常年活跃在朋友圈等电商平台上,用一笔笔交易为砀山 “电商扶贫”的旗帜增添一抹抹亮色。
“砀山水果卖全国”
在“触网”之前,李娟的人生一直被疾病紧紧纠缠。 2008年意外摔了一跤后,她再也站不起来了,后来被医院确诊为脊髓空洞症,“没有康复的可能”。曾经,和李娟的病情一样令人窒息的还有家中水果的销路。 2015年11月,家里丰收的苹果被大雪困在地里卖不出去,看着父母整天愁眉苦脸的样子,她决定尝试在网上销售。 “一开始无人问津,到后来高峰期每天能发送一百多箱快递,10多亩果园很快就卖光了。 ”不仅卖完了自家的苹果,从去年到现在,她还帮助周围贫困户一共卖掉了8万多斤的酥梨。
在砀山县唐寨镇山寨村的快递点,自去年9月份鲜梨上市以来,每天早晨都会有近50位村民来这里寄送包裹,新鲜的梨子两三天就会送达全国各地客户的手中。电子商务正在成为砀山县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和重要抓手。据统计,2016年,该县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37.3亿元,其中农副产品、民俗产品、乡村旅游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31.6亿元,带动7382个贫困户开展网络创业就业,开展以苹果、梨、黄桃罐头、梨膏、粉丝等农副产品为主的网络销售,户均网络销售额6679元,户均年收入增加8408元,同比增长225%。
农村建起电商产业园
在砀山县李庄镇,当地从事微商的从业人数已逼近300人,成规模的品牌也已突破20个。看到电商的势头这么好,李庄镇镇长郭强也坐不住了,去年下半年,在他的推动下,村级电商产业园正式运营。 “我们不仅免了入驻商家3年的光纤、水电和房租费,还为他们和快递协商,谈下比市场价更低的配送价,现在产业园入驻的微商品牌已达20多家。 ”郭强说。
“微商在市场经济的浪潮里摸爬滚打,政府站在岸上,就要为他们造环境、做引导、搞服务。 ”砀山县商务局局长徐继胜觉得,政府应该当全县5万多微商从业者特别是贫困从业者的“服务员”。为此,该县利用各镇优势资源,搭建特色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目前已成功打造良梨镇“创梦空间”、李庄镇电商产业园、唐寨镇电商一条街、葛集镇电商聚集区等一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产业集聚示范区,电商基础设施完善了,服务功能提升了,电商扶贫服务链也逐步健全。
扶贫重在扶智。砀山县对贫困户、残疾人等帮扶对象和精准扶贫对象进行电商基础知识普及、电商专业技能、电商孵化转型、微商营销等课程培训。 2015年以来,共开办培训192场,培训人员2.1万余人次,其中贫困户3247人;举办两场残疾人电商创业扶贫专题培训班,共培训362名残疾人。“等靠要”的观念转变了
为了支持贫困户的 “网上淘金”事业,砀山县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电商发展。鼓励贫困村创办村级电子商务公司,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帮助他们销售农特产品,对网络销售额达30万元以上的贫困村,给予一次性补助3万元。该县电商协会发起建立专项“电商扶贫发展基金”,协会会员每销售1罐水果罐头就向基金捐赠1分钱,用于扶贫开发。
水果有销路、能卖上价,村民能轻松挣钱……电商带来的种种改变,也让当了11年山寨村书记的唐浩东觉得 “工作好做多了”。“从小寨村民组到村部有近1公里土路,村里一直想修,可不管使多大劲、开多少次动员会,都凑不齐村民自筹的那部分。 ”如今,搁浅了20多年的修路计划又被提上日程,发动村民捐款后,他本以为筹钱至少要花一个多月,可没想到3天时间就收到10万块钱的捐款。他意识到,村民“等靠要”的观念开始转变了。
转载请注明:农贸易家 » 《安徽新闻联播》报道砀山县“电商扶贫”新路子:身残志坚电商李娟
产品更新快,请加微信:nongteyp
高品质农特食材供应,为您而挑剔!
另有滋补养生、服装鞋袜、护肤/化妆品、生活用品等国内外大品牌·限时/限量特惠秒杀品